化妆品原料1,5-萘二酚的安全评估信息

  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目录     |      2024-09-06 09:22

摘要:

1,5-萘二酚,也称为1,5-NAPHTHALENEDIOL,是一种在化妆品和牙膏等个人护理产品中常见的成分,主要用作染发剂。它被列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序号为00010,并且不属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所禁止使用的物质。此外,它也是《GB 22115-2008 牙膏用原料规范》认可的成分。为了确保其安全性,根据《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项目要求》或牙膏产品的检验标准,对1,5-萘二酚进行了包括重金属、微生物、有害物质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测。

在毒理学方面,1,5-萘二酚的评估涵盖了多个关键终点,包括口腔黏膜刺激性、急性经口和经皮毒性(LD50)、皮肤和眼的刺激性/腐蚀性、皮肤变态反应/致敏性、光毒性、光变态反应/光敏性、遗传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无观察到不良效应水平/基准剂量)、生殖发育毒性以及慢性毒性/致癌性等。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1,5-萘二酚含有任何风险物质。根据《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在当前的科学认知下,对1,5-萘二酚可能引入的风险物质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只要化妆品或牙膏中的1,5-萘二酚含量低于相关规范的限值或符合使用限制,那么在正常和合理的使用条件下,它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关键词:1,5-萘二酚;牙膏原料;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报告;毒理学终点;权威数据;CIR;驻留类;淋洗类;最高历史使用量

评估意见:依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或《GB 22115-2008 牙膏用原料规范》要求,进行安全评估即可。

报送码系统中与【1,5-萘二酚】相关的原料数量共计: 5 个



序号

00010

INCI英文名称

1,5-NAPHTHALENEDIOL

标准中文名称

1,5-萘二酚

CAS No

83-56-7

EC No

201-487-4

可能含有的风险物质

常规使用目的

染发剂

中国淋洗类产品
最高历史使用量(%)


中国驻留类产品
最高历史使用量(%)


备注

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使用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准用染发剂(表7)序号3;化妆品使用时的最大允许浓度: 氧化型:0.5%;非氧化型:1%

标签上必须标印的警告语

染发剂可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使用前请阅读说明书,并按照其要求使用;本产品不适合 16 岁以下消费者使用;不可用于染眉毛和眼睫毛,如果不慎入眼,应立即冲洗;专业使用时,应戴合适手套;在下述情况下,请不要染发:面部有皮疹或头皮有过敏、炎症或破损;以前染发时曾有不良反应的经历。

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

无参考数据

说明

一、本原料使用信息是对我国批件有效期内特殊化妆品中已使用、未收录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且无权威机构评估报告的原料使用量的客观收录。未组织对所列原料的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在使用相关原料信息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开展化妆品安全评估并承担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二、其载明的原料使用量,可为化妆品安全评估提供参考,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结合产品使用方法和作用部位,正确使用原料使用量。
三、相同作用部位的同一原料,若只有驻留类产品的原料使用量,淋洗类产品可参照驻留类使用。
四、相同使用方法的同一原料,可按照:(一)全身皮肤、躯干部位、面部、口唇、眼部的顺序;(二)全身皮肤、躯干部位、手足、头部、头发的顺序等两种情形,后面作用部位可参照前面作用部位的原料使用量,但产品作用部位为眼部且参考其他部位使用量时,需另外评估原料的眼刺激性。

牙膏技术规范要求

《GB 22115-2008 牙膏用原料规范》 表3 禁用组分Ⅲ
序号:47
中文名称:1,5-萘二酚(CI 76625)
英文名称:1,5-naphthalenediol

完整版安全评估报告

1,5-萘二酚 完整版安全评估报告.pdf


化妆品原料主要的安全评估数据类型(完整版安评)

类型1:《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限用组分、准用防腐剂、准用防晒剂、准用着色剂和准用染发剂

使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限用组分、准用防腐剂、准用防晒剂、准用着色剂和准用染发剂列表中的原料,应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类型2: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机构公布的评估结论

当欧盟消费者委员会(SCCS)、美国化妆品原料评价委员会(CIR)以及其他国际权威机构对化妆品原料进行安全评估并公布结论时,我们应对这些评估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在确保符合中国化妆品法规和使用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接受这些权威机构的安全评估结果。对于那些有特定使用限制的原料,只有在满足这些限制条件的情况下,我们才能采纳其安全评估结论。

注册或备案产品安全评估资料中,应明确安全评估机构和评估结论。

类型3: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权威机构已公布的安全限量或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及其它权威组织所公布的安全标准和结论,包括但不限于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每日耐受剂量(TDI)、参考剂量(RfD)、一般认为安全的物质,以及国际日用香料协会(IFRA)和我国标准管理部门所发布的香料标准,还有我国或其他国家监管部门所公布的祛斑美白功效原料安全使用量等,都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在确保这些结论符合我国化妆品法规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采纳这些结论。

面对不同机构可能发布的不一致结果,我们应基于数据的可靠性和与化妆品使用的相关性,以科学和合理的方法选择采纳。此外,如果某些原料缺乏局部毒性的资料,我们还需要考虑产品的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对这些原料的局部毒性进行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估过程旨在确保我们采纳的结论既科学又适合实际应用,以保障化妆品的安全性。

注册或备案产品安全评估资料中,应明确安全限量或结论来源,相关资料留档备查。

类型4:监管部门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

监管部门如中检院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可为评估提供参考,《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将替代《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最高历史使用量,作为新的完整版化妆品安全评估数据。

注意:当原料在配方中作为祛斑美白剂和防脱发剂使用的原料,不能使用监管部门公布的《已上市产品原料使用信息》作为评估证据。

类型5:化妆品“原料3年使用历史”评估要点

对于已经在市场上使用超过3年(包括3年)的原料,如果这些原料与待评估的原料是相同的,即它们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中具有相同的序号,并且使用这些原料的已上市产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表明,这些不良反应与原料的使用安全无关。此外,如果这些原料的使用部位和使用方法是一致的,并且配方中的浓度不超过历史上的使用浓度,那么这些原料的历史使用浓度可以作为参考。

在产品注册或备案时,需要提供以下材料来证明原料的使用历史:

  1. 证明原料相同性的材料。

  2. 对于注册产品,需提交产品注册证书和注册配方(必须与申报时提交的配方保持一致);对于备案产品和国外上市产品,需提交包含原料含量或可以计算出原料含量的生产投料记录,以及备案凭证(如果产品仅在国外上市,则不需要提交备案凭证)。

  3. 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的详细说明。

  4. 上市销售数据证明,化妆品注册人或备案人需要对销售情况进行分析,确保分析结果能够反映出原料在人群中的使用安全性。

  5. 如果使用的是非本企业上市产品的证明材料,还应提供原料生产企业或使用同一原料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出具的授权书。

  6. 其他相关的补充材料。

此外,如果原料的使用历史涉及到暴露量较高或接触时间较长的产品,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评估那些暴露量较低或接触时间较短的产品,但必须从目标人群、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说明,以确保其合理性。在必要时,还应对这些原料进行局部毒性评估。

注意:祛斑美白剂不能使用原料3年使用历史作为评估证据;使用目的相同的情况下,防脱发剂可以使用原料3年使用历史作为评估证据。

类型6:化妆品原料“安全食用历史”评估要点

对于具有安全食用历史的成分,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这些成分及其生产原料具备安全食用的属性。在进行安全评估时,这类成分可以免除系统性毒性的测试,但需要结合产品的使用部位和方法,对局部毒性进行评估。

为了证明这些成分的安全食用历史,所需的证明材料应由食品、农业、卫生等领域的省级或更高级别的监督管理部门,或具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职能的技术机构提供。这些证明材料应是公开可查的数据信息,具有权威性,例如相关部门发布的公告、通知和技术标准等。如果是国外来源的证明,应由国家级的监督管理部门或国际公认的权威技术机构或组织发布。

类型7:化学结构和性质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原料除外)

化学合成的聚合物,如果由一个或多个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并且具有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超过1000道尔顿,同时低聚体含量(即分子量低于1000道尔顿的部分)不超过10%,且结构和性质稳定(除非是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原料),在进行安全评估时,可以不将透皮吸收作为考虑因素。评估应重点放在结合产品的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对局部毒性进行评估。

化妆品的注册人或备案人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这些证明应涵盖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平均分子量以及低聚体含量等信息。此外,还应提供证据说明该原料不具有生物活性。这样的材料将有助于确保安全评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意:对于无法使用上述任一证据类型的原料和/或风险物质,应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要求的评估程序(1.危害识别;2.剂量反应关系评估;3.暴露评估;4.风险特征描述)进行评估证明其安全性。


化妆品安评完整版评估相关关键词推荐

化妆品原料

局部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光毒性

光敏性

眼刺激性

系统毒性

















急性毒性

急性经口

急性经皮

急性吸入

亚急性

亚慢性

慢性毒性

致突变

重复剂量毒性

遗传毒性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生殖发育毒性

变态反应

人体斑贴

局部淋巴结

细菌回复突变

皮肤吸收

经皮吸收率

全身暴露量

日均使用量

安全边际值

剂量反应

每日允许摄入量

完整版

简化版

评估报告

评估结论

评估人员

参考文献

分子结构式

毒代动力学

驻留因子

淋洗类

驻留类

分配系数

交叉参照

理化性质

化妆品原料检测

化妆品安全评估

化妆品CIR检测

化妆品SCCS检测

化妆品OECD检测

化妆品GRAS检测

化妆品IFRA检测

化妆品LOAEL检测

化妆品NOAEL检测

化妆品BMD检测

化妆品ADI检测

化妆品TTC检测

化妆品NESIL检测

化妆品权威数据检测

化妆品评估指南检测

化妆品局部毒性检测

化妆品刺激性检测

化妆品致敏性检测

化妆品光毒性检测

化妆品光敏性检测

化妆品眼刺激性检测

化妆品系统毒性检测

化妆品急性毒性检测

化妆品急性经口检测

化妆品急性经皮检测

化妆品急性吸入检测

化妆品亚急性检测

化妆品亚慢性检测

化妆品慢性毒性检测

化妆品致突变检测

化妆品重复剂量毒性检测

化妆品遗传毒性检测

化妆品基因突变检测

化妆品染色体畸变检测

化妆品生殖发育毒性检测

化妆品变态反应检测

化妆品人体斑贴检测

化妆品局部淋巴结检测

化妆品细菌回复突变检测

化妆品皮肤吸收检测

化妆品经皮吸收率检测

化妆品全身暴露量检测

化妆品日均使用量检测

化妆品安全边际值检测

化妆品剂量反应检测

化妆品每日允许摄入量检测

化妆品完整版报告

化妆品简化版报告

化妆品评估报告

化妆品分子结构式检测

化妆品毒代动力学检测

化妆品驻留因子检测

化妆品淋洗类检测

化妆品驻留类检测

化妆品分配系数检测

化妆品交叉参照检测

化妆品理化性质检测